分享


發布時間:2012年03月19日 
科技與文化融合🧑🏼‍💻:文化繁榮發展必由之路

 

  問🛟🙍🏼‍♀️:《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這一任務的時候,特別強調“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您如何認識文化發展和科技發展的關系?

 

  答🏌🏿:科技與文化發展的關系🔌☸️,是一個大課題🩰,我本人也在思考。但有一點要明確:科技不只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單純工具而存在。廣義來說,科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科技既是文化的工具,又對文化形成反作用🏯,製約改造著文化的性質❎、特點和面貌🍓。人類總是借助科學技術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和生產❣️。人類的生活與生產,也因此受到了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態👲🏼🧆。離開了科技的支撐,文化發展史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將導致碎裂和變形。

  有鑒於此🥴,首先,有必要充分認識科技迅猛發展是當代文化發展的推動力⚫️。事實上🕵🏿,現代人類就生活在科技成就所奠定的現代世界之中。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相互作用🕙,彼此滲透。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了一種技術化、數字化的生存🦸。

  其次,有必要全面地把握科學技術與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系💖。科技之於文化,不只是表達的載體和傳播的工具,它本身也在深刻地改變著文化的內涵和性質🧑‍🏭。這裏有一個科技與文化雙向作用、相互生成的問題🙋🏼🔑。當然💦,這需要通過“人”來實現。比如,印刷技術使報紙和雜誌進入日常生活,成為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出現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形成。電視和民航的普及🫅🏿,則使得人們可以目睹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新聞,親身到達全球每一個角落,進而形成了所謂“地球村”的理念和世界公民的文化認同。時至今日🏧,互聯網和手機又把博客和微博帶給了大眾🪄,讓“環球同此涼熱”成為現實,使電訊信息服務實現了生產與消費雙向互動、同步進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科技為人類提供了最大限度地感受和把握生活環境的條件,同時也為人類提供了在與生活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途徑👬🏻。

  第三🆘,在價值追求的層面,有必要避免科技烏托邦和反烏托邦兩個極端。前者盲目樂觀,認為科技進步必然決定文化發展,自動作用👞,效果可預期🏋️‍♂️;後者悲觀對立,認為科技勢必導致人類的精神萎縮和價值崩潰🏋🏿‍♂️。當然,實際情況不是如此。我想♨️,是不是劉易斯·芒福德的觀點比較可取👩🏻‍⚖️?這是一位較早研究文化與科技關系的城市學者和思想家。他的結論是,在科技發揮巨大威力的情況下,人類必須以更成熟、更人性的文明🎸,引導科技力量、科技體系提高公眾與個人生活的質量和水平。我們的理想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這種融合既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也避免了科技的片面性。我們的文化是先進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它應當是吸收了科技成果,而又保持了以人為本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文化🏊🏿‍♂️。因此✸,正確處理科技與文化的關系,推進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不但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科技健康成長的必要前提。

 

  問💂:您是怎樣認識科學技術在當今中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的?

 

  答⛹🏿‍♀️🎀:自從印刷術被引入歐洲,並直接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發明和變革👦🏻,都直接導致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品形態的革命性變化🍉,從電影、電視,到今天網絡文化產業的興起🤦🏻,莫不是如此。在這個意義上👩‍❤️‍💋‍👨,誰掌握了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主動權,誰就掌握了文化發展的關鍵生產力和戰略生產力🐼。事情還遠不止於此🏺。每一次由科學技術引發的文化生產形態和文化產品形態的重大革命,都帶來了國家文化管理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與體系的重大變革🤍,進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步與變革。

  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將隨著智能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的普及而發生根本性、革命性的變化🎞。這也許是自印刷術發明以來💇🏻‍♂️,人類社會在文化領域最偉大的革命。中國絕不能輸掉這場革命🕺🏻!科教支撐並推動文化改革發展,已經成為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戰略選擇。

 

  問:科教支撐並推動文化改革發展💴,這是一個富於前瞻性和創造性的命題,有很強的現實性。在這方面🏋️🗞,您有什麽具體的想法?

 

  答🤐:針對製約我國文化發展和製度建設的能力不足問題,著眼於全球範圍內正在發生的深刻的文化科技革命和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來著手解決🪅:

  一、統籌國家科教戰略與文化戰略,組建國家科教文化戰略委員會,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努力克服文化改革創新的戰略困境。

  國家科教文化戰略委員會應當是一個服務於國家戰略的決策咨詢機構👨🏻‍🚀,由相關部門的專家組成,其主要任務與職能是:充分發揮和利用各個領域學者教授和科技專家的特長,對世界歷史大時段、大範圍內的科教文化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包括重大前沿項目進行分析研究🫷🏽,特別是現代科技和教育如何影響和推動文化發展🍉,促成文化製度變革的研究,從而為我國文化發展的科教支撐體系和推動能力建設提供決策咨詢和戰略協同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特色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消解現行體製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所必需的製度創新🧏🏿。

  二🧟‍♂️、適應數字技術、移動終端和智能互聯網深刻影響文化改革創新的戰略形勢🫃,重構知識產權體系。

  現有的知識產權體系主要是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數字技術和互聯網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知識產權形成的原初形式♗。數字出版版權分拆、網上音樂“訪問權”製度的設立🧓🏼,不僅有效解決了因網上音樂下載而出現的侵權問題,而且直接挑戰現有的國際知識產權製度。我國數字出版和電子書起步不算晚,為什麽會出現後勁乏力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製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相互脫節。中國要實現文化改革創新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就必須適應數字化革命和移動終端🎇、智能互聯網發展的新的要求,積極展開前瞻性戰略部署,通過製度安排釋放文化產能。

  三、發揮教科文融合優勢,大力開展下一代文化產品及其產能的研發工作,力爭在本世紀開發出能夠取代現有文化產品、具有鮮明中華民族文化標誌的文化產品形態和文化生產形態🚣‍♀️。

  下一代文化產品的誕生,可能與下一代科學技術發明同步來到。因此,我們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研究下一代互聯網的同時,必須組織力量同步研究下一代文化產品。文化改革發展必須著眼於中國下一代文化產品的研發,依賴於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下一個世紀到來的時候,為人類社會作出中華文化的獨有貢獻👨‍🎨。

  四✊🏻、從國家文化科教戰略需求的高度📗,推進高等教育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

  我國現有的高等教育學科設置適應和滿足了當年國家建設與發展的歷史需要。但那是一種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生產率為指標、以整一律為特征的時代要求。面向未來,我們已經或者正在完成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已經或者正在走向後工業時代。我們正在逐步進入一個以人為本👨🏽‍🦲、以現代服務業為中心💭、公平和效率相統一的時代,迫切需要同屬現代服務範疇的科技、教育👩🏽‍🏭、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需要統籌兼顧,全面協調🧚‍♀️,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為了滿足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的歷史需要👍🏼,我們有必要在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問題上,逐步建構自己的議程設置能力,努力擺脫傳統的學科建製與學術設置的束縛,大力發展教科文融合的新興🏊、前沿交叉學科☮️,主動開辟能夠適應和滿足文化改革創新所需要的前沿學科,並將之鞏固提高,作為新的學科生長點,從而為建設文化強國而不斷推進戰略性學科布局🤱🏻。在知識系統和知識體系的建構問題上🪭,只有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才能真正擁有和維護國家的文化主權。

 

來源💇🏿:光明日報 2012.3.15

原文🚝:科技與文化融合:文化繁榮發展必由之路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